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流域内建立了30余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和190余处湿地保护小区,成为一道道生态屏障。环湖地区随处可见市民游客休闲健身、打卡留影。
十余年来,江苏铁腕治理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倒逼传统产业焕新,催生新质生产力。2024年,苏锡常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过半。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2400亿元;无锡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0%以上;常州拥有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表示,太湖治理实践充分表明,只要下定决心、找对路径,大型浅水湖泊同样能够治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根据国家考核数据,2024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Ⅰ类,总磷为0.05毫克/升,同比下降3.8%,达到Ⅲ类。湖体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3.12,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
初春清晨,水质监测员郑建中从无锡太湖岸边登船,开始长达3个半小时的湖面巡测。这片曾暴发过蓝藻危机的湖面,他已反复跑了近30年,见证从半桶蓝藻到满桶清水,从鱼虾远遁到鸥鹭翔集。
国际生态学界也对太湖的恢复表示兴奋。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河流研究所所长大卫·汉密尔顿认为,太湖修复路线科学,实属不易。因太湖生态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朱广伟结缘的汉密尔顿,多年来一直关注太湖的治理进展。
近年来,朱广伟到多国调研发现,一些类似太湖的大型湖泊治理陷入徘徊,不少国家已减少投入。相比之下,太湖堪称国际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标杆。
尽管太湖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由于部分湖区治理不平衡等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改善过程中的不稳定达标期。为巩固治理成效,江苏将坚持“点线面”结合,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在水里下“绣花”功夫,在岸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大湖“细治”。
三月春风,吹开新绿,无锡鼋头渚景区内的太湖仙岛上,早樱绽放,游人如织。岛上,7米高的老子像面朝东方,太湖春色尽收眼底。这位道家鼻祖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后正在太湖流域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