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专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专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linxinyi 2025-03-17 硬件设备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一个新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涵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人类财富增长的不竭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蒸汽机时代。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气化时代。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以无线电技术及原子能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子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与方式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力无论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面貌。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出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孕育先进生产力。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能源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科技创新催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从而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口期。我国工业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正处在由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制定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强前瞻谋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抢占竞争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护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适应产业科技新趋势,跟上时代步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随着我国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其时代特征和内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增强了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当今世界,科技与产业是大国竞争的焦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保护好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据统计,美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20%,但70%的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依托于工业领域。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站在时代的关键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实践上和行动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才能实现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贯穿于全局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到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基础。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名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推动“四链”深化融合,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救济机制和政策体系。

推动“四化”深度发展,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质量保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深度发展,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高阶信息通信、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积极稳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力”。

【专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环境保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管战略、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加强企业服务,健全产业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持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科学技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去发展,科学技术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就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因而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的背后,都是因为实现了蒸汽机、电力使用等某项重大创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与产业日益成为大国竞争和博弈的焦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在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汇聚高端要素,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专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朔州物流政策查询网最新  最新版技术规范在哪查询  烟台最新骗保政策查询网  网贷逾期群聊最新  犬夜叉觉醒最新版  最新最火的鸭子  海南外卖最新信息  古风舞蹈最新的一首  师德的最新规定  口岸集团招聘公告网最新  福建疫情最新的  襄阳用工招聘网最新  道恩股份最新的思考  番禺镶嵌招聘最新信息  讲一个最新的节目  星源材质最新官网  最新的关于奥运的歌  乌克兰最新的信息  最新的乙肝疗法  最新的jazz 主题  咸阳新闻网最新新闻  淘宝里面最新的书包  最新的处理文件的软件  宁夏蜂箱出租信息最新  警察法最新的警察法  获嘉最新的车祸  eclipse 32最新版  芜湖最新疫情信息  网剧电影最新黑马  鑫科最新信息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