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皮:指子料外表带有的一层黄褐色或其他色泽的很薄的皮,一般认为是氧化所致。 色皮有白、黑、秋梨、糖红等许多种。行业中常以色皮的颜色来命名子玉,白皮者,被称为“白皮子玉”;黑皮者,被称为黑皮子玉,乌鸦色者,称乌鸦皮子玉,似鹿皮色者,称鹿皮子玉;桂花色者,称“桂花皮子玉”。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于1毫米。
1、子料是如何形成的?
两亿五千年前,在海拔5000-6000米的昆仑山高寒岩体中,和田玉原生矿床就开始形成。由于气候变化,日晒风华、雪融石裂、山洪冰川等影响,崩落的碎石裹挟这原生矿玉块,滚下山麓,顺着昆仑山以北的两条河——即俗称白玉河的玉龙喀什河和俗称墨玉河的卡拉喀什河,奔向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昆仑山上到两河下游,和田玉块的旅程充满了冲击、碰撞、分解、淘汰、磨练和水养等艰辛,在由上到下,由山至水的长距离流动过程中,又历经了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的光阴,和田玉的体形。体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山料因而彻底蜕变为子料。
2、子料玉皮的成因——时空涂彩
在子料形成的运动过程及落户下游河床阶地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大自然的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子料体表出现了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玉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子料皮色。
(1)子料在河流中随涨随落,时而沉于水中,受河水中有色物质溶胶沉淀粘渍;时而裸露河滩,风水日晒,水荡沙磨,又被空气浸染,年久日长,表面逐渐因而出现色痕,形成色皮。
(2)子料体内的某些化学元素在体表发生氧化作用。如子料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的条件下,就会转变为三氧化二铁而使子料体表致色。
(3)河床地下水或阶地泥土环境中的有色化学元素,长久浸泡侵蚀子料体表而致色。
(4)河流改道,在古河床地层下深埋着上千万年的子料,被土中矿物元素、地下水含色有机物质等浸泡浸蚀沁染,使子料的体表出现色斑。
二、糖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层黄褐色玉皮,因色如红糖,所以被称为糖皮。糖皮厚度不定,从几厘米到20--30厘米都有。
三、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的围岩。围岩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岩,在开采时同玉一起开采出来,附于玉的表面,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通常没有利用价值。
天然和田玉经过天然的搬运、氧化等作用,形成了从黑、褐、深红、黄到浅黄各色各样、深浅不一的皮色。这些皮色的形状和分布又不尽相同,有的整片覆盖,有的斑驳陆离,还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零星一点。其结果,就是色彩的赏心悦目。
在皮色天然之美的基础上,玉雕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借助于皮子的造型,俏色巧雕,将皮色融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有的是一轮红日,有的是凤冠丹顶,有的是几抹彩霞…… 从而为单一的白玉增添了色彩变化,使其在视觉上更为丰富——所谓“俏”皮当如是,皮色在近年的走俏,也正离不开这一番“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