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中微子的发现和证实历程

中微子的发现和证实历程

wuwennan 2025-03-07 设备销售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微子的发现和证实历程

  中微子的发现

  要追溯中微子发现的经过,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谈起。科学家们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奇怪的是,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β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它应该带走的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在β衰变过程中,除了电子之外,同时还有一种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与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放射出去,带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因此出现了能量亏损。这种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以至仪器很难探测得到。未知粒子、电子和反冲核的能量总和是一个确定值,能量守恒仍然成立,只是这种未知粒子与电子之间能量分配比例可以变化而已。当时泡利将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子”,最初他以为这种粒子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

  但在1931年,泡利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场讨论会中提出,这种粒子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而是衰变产生的。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发现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泡利的“中子”正名为“中微子”。

  193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引力和电磁力以外,还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β衰变就是核内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心宿二。他的理论定量地描述了β射线能谱连续和β衰变半衰期的规律,β能谱连续之谜终于解开了。

  证实中微子

  泡利的中微子假说和费米的β衰变理论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终究还蒙上了一层迷雾:谁也没有见到中微子。就连泡利本人也曾说过,中微子是永远测不到的。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的时候,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回国,他还一直关心着β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

  1941年,王淦昌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发表在次年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1942年6月,该刊发表了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方案作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是这一年中世界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当时的实验不是非常成功,直到1952年,艾伦与罗德巴克合作,才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同一年,戴维斯也实现了王淦昌的建议,并最终证证明中微子不是几个而是一个。在电子俘获试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以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测量中微子与质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直接探测中微子。

  由于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弱,这种实验是非常困难的。直到1956年,这项试验才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完成。首先实验需要一个强中微子源,核反应堆就是合适的源。这是由于核燃料吸收中子后会发生裂变,分裂成碎片时又放出中子,从而使其再次裂变。裂变碎片大多是β放射性的,反应堆中有大量裂变碎片,因此它不仅是强大的中子源,也是一个强大的中微子源。因为中微子反应几率很小,要求用大量的靶核,莱因斯选用氢核(质子)作靶核,使用了两个装有氯化镉溶液的容器,夹在三个液体闪烁计数器中。这种闪烁液体是是一种在射线下能发出荧光的液体,每来一个射线就发出一次荧光。由于中微子与构成原子核的质子碰撞时发出的明显的频闪很有特异性,从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为此,他与发现轻子的美国物理学家马丁·珀尔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以后,经过26年,人们才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也打破了泡利本人认为中微子永远观测不到的悲观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微子的发现和证实历程》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阳江大风机最新消息新闻  贵阳最新迪吧新闻  美国失业率最新视频新闻  最新款的火车头像  德州巴西餐厅价格表最新  夜街街巷租房价格表最新  海康超脑2023最新款  伯乐口味馆团购价格表最新  落地简易电视柜最新款  最新款福特卡车图片报价  品牌女士背心最新款遮肉  前厅工作服最新款式图片  最新款直发梳无线好用吗  汉寿新闻事件最新  三指如何压枪最新款视频  ipads最新款2020年发布时间  nba勇士最新交易新闻  泗洪电脑转让最新消息网  长隆玩乐设施价格表最新  天津惠民新闻最新  抽屉贴纸最新款式  浦城新闻最新事件  秦皇河公园最新消息  美国比特币最新价格行情  贵港市烤鱼套餐价格表最新  曾健任职公示最新消息  家馨园二手房价格最新  2023今年最新款包包  阜新红糖价格表图片最新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