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杨舟平:秦腔不唱“吼”起来

杨舟平:秦腔不唱“吼”起来

linjunyuan 2025-03-07 房产装修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秦腔不唱“吼”起来

杨舟平

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有秦腔不唱“吼”起来一说。

秦腔为什么要“吼唱”,这跟秦腔的渊源有关。

自周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属秦国的领地。据考证,秦腔戏剧雏形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最初用于助威战争,士兵用两根木棒敲击节奏,清脆响亮,同时大声吼叫,再伴随鼓声,以鼓舞军人士气。后来,梆梆声加上呐喊声发展成军乐声。再后来,这种军乐声又演变成军官和士大夫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乐趣,喊声变成说唱,也就是后来的“乱弹”,表演者既唱又说还跳。逐渐地,在陕西、甘肃一带,这种表演传到了民间,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生活气息浓厚,老百姓也喜欢上了这种梆梆腔,秦腔由此得名,又叫梆子腔、秦声,中国最早的戏剧诞生了。秦统一六国后,秦腔流传大江南北。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写有《秦腔论》,里面写道:“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不管秦腔怎么衍变,“吼唱”这一特色始终没有变。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秦腔唱、念全都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越,语音生硬饱满,语气硬朗结实,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散文句为辅,戏词排列整齐,与秦人说话干脆利索、宽音大嗓、敦厚好义、勤劳勇敢的性格一样。

因为秦腔来自士兵敲击木棒时的呐喊声,所以在大西北,尤其是陕甘一带的老百姓把秦腔称“大戏”,高兴时“吼”上一曲,高亢的吼声荡气回肠;悲伤时“吼”上一曲,吼声壮怀深沉。“吼”是呼喊,是欣喜若狂,是撕心裂肺,是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秦腔,那时古装戏刚复出,跟着邻居叔伯和一帮玩伴,十里八里去外乡看夜戏。我喜欢那黑脸包公的唱腔,高昂、嘶哑,后来知道那叫“净”角。那才叫真正的“吼”,听、唱起来非常过瘾,以至于我到现在还能倒背如流包公在《铡美案》中的一段唱词:“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见公主不比同僚辈,惊动凤驾理有亏……”虽然当时只知道大概剧情,不解词意,但唱词背得滚瓜烂熟,一高兴就脱口而出。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还鼓励我唱上一段。现在我怀疑我嗓子嘶哑可能和小时候爱学戏中包公唱腔有关。至今,在关中农村逢集会或谁家过事唱大戏,如果哪个演员在台上不卖力吼唱,台下观众就觉得被忽悠了。可见,秦腔“吼唱”也跟观众的欣赏习惯有关。

当然,秦腔也并非一味“吼唱”,在表达男女爱情、人伦亲情等方面,又具备缠绵悱恻、细腻委婉、轻快柔和、优美动听的唱腔节奏,极具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秦腔来源于渭北高原,流行于大西北,地理形态决定了秦腔“高昂激荡”的特点。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兼容中发展前行,古老的秦腔也不例外。

发表于2020.10.31《西部法制报》

杨舟平:秦腔不唱“吼”起来

新编秦腔历史剧《甘棠清风》剧照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 现任凤翔县法院高级法官。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杨舟平:秦腔不唱“吼”起来》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