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5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协会协办的“中俄关系发展与上合组织扩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结合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16至17日访问中国的成果以及即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会专家分别就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关系以及上合组织等话题作了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副主编李睿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主编庞大鹏认为,普京组成的新政府标志着精英更新换代的开始,其中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体现了普京团队的新面貌;其次,新政府组成反映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危机的应对方针发生变化。调整后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职能划分表明,俄更加重视后勤和军工保障,对乌克兰危机开始作长期化准备;第三个特点是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善以及国内外市场作用更加重视。尤其是第一副总理的安排突显了当前形势下调整军工业和加强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庞大鹏表示,普京访华反映出发展中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稳定地发展睦邻友好合作是中俄两国必然选择的结果,中俄和则双赢,任何相互对抗都将导致双方落后。对于上合组织,应从世界政治的角度看待其发展。他强调了俄罗斯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全球形势中,存在内在逻辑和底层逻辑。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西方国家的内外政策变化是导致全球治理弥散化的内在逻辑,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则是底层逻辑。面对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挑战,各国应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所长李自国表示,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普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深入探讨了战略性问题,体现了坦诚相待的新理念。普京重申了“中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强调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和不针对第三方的立场。在经贸领域,尽管中俄结算问题受到美国制裁影响,普京仍肯定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成果。普京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将促进经贸合作深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表示,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大国。一般来说,邻国关系常面临挑战,但中俄在过去三十年中树立了稳固发展的典范。中俄关系能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主要在于找到了正确的相处之道。首先,平等互信和相互尊重是中俄关系的坚实基础。如今,两国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相互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不干涉内政;其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特点。中俄合作不是为了对付谁,而是基于双方的内生动力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一致或接近。不结盟政策确保了两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立场和政策,不受他国牵制。中俄在乌克兰危机中坚持独立立场,不受外部干扰,体现了这一原则;再次,求同存异和互利共赢是中俄合作的关键。中俄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在经济合作方面,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后,两国在贸易、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合作潜力巨大。中俄作为全球性大国和邻国,正确的相处之道不仅有利于两国自身发展,也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刘旭分享了他对中俄能源合作的见解。他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多重的现实背景。这次访问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的缺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人猜测这可能与中俄西伯利亚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有关。中俄能源合作不仅受到内部动力的驱动,也受到外部市场压力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2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两个重要节点。米勒的缺席可能是象征性安排,但也反映了俄罗斯应对国际市场压力和制裁的策略。在谈及上合组织和中亚国家时,刘旭表示,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也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中亚国家的能源市场结构复杂,内部存在分歧,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和竞争反映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博弈,但近年来合作趋势逐渐显现。中国和中亚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可能在开展传统能源合作的同时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李睿思主要谈了俄罗斯“向东看”政策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上合组织和中亚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如何构建中国和中亚命运共同体。她认为,中亚国家面临来自大国博弈的压力,需要在外交政策上保持多元平衡,应对地区内部的稳定性和发展差异性。她建议中国和中亚国家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打造经济发展共同体、凝聚安全共识、促进世代友好和文明互鉴。
李睿思还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互信。中亚国家一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在大国博弈加剧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中亚国家的稳定性受到冲击。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中亚国家通过积极开展开放、包容、普惠、平等的务实合作,实现地区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