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三年规划》中,确立了“基础搭建——电器元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并在早期将科创教育内容和各级比赛相结合,促进团队自身实践能力有了长足提升。
随着创客实践室活动的深入开展,仙桐实验小学科组长、创客类活动负责人王仁宇老师发现如果目光只放在各级比赛中,那么受益的只是比赛队伍和一小部分人群,没有普惠到每一位仙桐学子,和创客教育的普及还有一定距离,从2019年开始,他就带领团队展开新一轮的思考: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将人工智能教育带给每一位仙桐学子。
在包乐美校长的指导下,2020年,王仁宇老师和创客团队一起制定了仙桐实验小学第二个《创客三年规划》。明确要将创客活动构建成以“基础搭建——编程控制——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创客体系,再辅以3D打印、无人机控制、机械制造等课程,形成多元化,分层次的课程内容,这也是王仁宇老师提出的“航母群”课程结构。
规划中提到,科创团队会开发适合三到六年级学子学习的人工智能课程,并将其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构建一个良性的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比赛队伍;完善创客发展生态链,把学校打造成罗湖乃至深圳创客教育实践基地,成为交流之所、活动之地。
注重因材施教 形成学生梯度培养计划
仙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培养体系一共有三个梯度。其中以人工智能普及课程作为基底,以社团课作为骨干力量,以比赛队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计划。
在2020年上半年科创团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成立了人工智能普及课程实验班四个,每个班12名学生分别上不同的课程内容用于为开设适合学生的内容做前期准备。
2020年下半年起,仙桐实验小学以“一年一门”的计划在全校开展人工智能普及课,也是罗湖区第一个将人工智能教育进行普及化的学校。到目前,仙桐实验小学已经在三、四两个年级开展了人工智能普及课。教师团队针对信息技术课进行合理优化,在保证完成教材大纲制定内容的前提下,变成一周信息技术课一周人工智能普及化课程的模式,将人工智能教育普惠到每一位仙桐学子。
仙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选用“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作为依据,每个年级,每个课程内容并不是照搬照抄市面上已有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授课,而是根据当下科技的最新技术以及实验班的效果反馈后,自行设计的课程大纲依照小学生发展水平和仙桐实验小学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分层级设计不同授课内容。
“小学低年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不宜教授过深的知识,也不宜用单纯的简单机器人课程代替,这会导致学生无法衔接后续的高深内容。因此,我们采用了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将眼光放的更远,不仅考虑现阶段的学习,也为学生未来地系统学习做了打算。”王仁宇介绍称。
学校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出发点,积极参加各类各项由教育部认证的官方赛事。每当处于一个赛事准备的周期,学校就会从普及课及社团课中挑选表现优异并适合该类赛事的学生成立专门的比赛队,针对学生的工程设计、逻辑思维、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进行短期、集中的训练,通常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实践训练为主,提升学生对竞赛相关的整体知识融合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激发创新挑战精神。
仙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立,既为国家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又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更全面的人选,能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展示自我,挑战创新。
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科创教育开辟新路
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单靠本校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说都比较困难,而当前企业和机构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资源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因此,由第三方机构介入,并依照学校设计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仙桐实验小学就很好的走在这条合作共赢的道路上。
在教材使用上,学校和校外企业联合成立人工智能课程专项小组,校内教师可以更方便借鉴成熟的教材内容,而企业根据学校授课中的效果及授课教师的意见可以更好完善教材,彼此之间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通过创新技术与应用,也有效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助力学校加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为了给仙桐学子提供多元化的人工智能类课程选择,王仁宇老师和创客团队提出了“航母群”课程结构的设计。
人工智能普及课程就是“航母”,单独的航母是没有很好的战斗力的,只有搭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等等才能形成灵活机动、综合作战能力强的团队。而这些搭配的战斗单元就是仙桐实验小学校企合作的创客社团,其中有普及课程的深化内容,也有无人机、3D打印、激光切割、创客马拉松等多个混合社团,组成一个丰富多样的社团体系。给仙桐学子提供更多接触了解科技领域的机会。
“仙桐丰富多彩的创客教育课程种类,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编程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关键的是人工智能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专业机构的教师同时授课,深受孩子们喜欢,我们不用再额外花钱到校外机构学。”仙桐实验小学的一位家长代表称。
创客激发活力 学生内生长源源不竭
“比赛的内在成长是无形的!我们当然希望获得好的成绩,同时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训练、比赛,学生在做人做事、自主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抗压等方面的全面成长”科创团队李捷老师表示。
2020届毕业生李梓盛作为最早的一批仙桐科创学子,三年级开始参加训练和比赛,当年就站上了省级比赛的领奖台,轻易获得的成绩让他一度变得自负。在暂停了一段训练后,他对创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情感,重新归队,整个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踏实,有担当,乐于助人。在小学的后半阶段,他不断突破自己,在各级赛事上屡屡带队刷新属于他们的记录。升入在中学后成为科创的骨干,带领团队斩获了2021年深圳市冠军。
“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深圳选拔赛,11月8日比赛,10月19日学校成立专业队,三周高强度的系统训练。每天,队员都自发训练到晚上七点以后,为了一个设想的实现,往往都是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其中。
“选拔赛当天,我们其中队员的设备临时出现故障,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相信他们可以自主解决。”王仁宇老师称,事实证明,在规定的时候内,该队员快速调整心态,迅速更换了零件和程序,快速地解决了问题,且越战越勇,最后在全市各小学组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深圳选拔赛Robo Genius——超变战场小学组全市总决赛冠军,并获得参加”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全国赛直通卡。
为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老师从来不会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会介绍比赛规则并给他们一些引导,具体的创意都是他们自己根据小组讨论碰撞出来的。这大概就是孩子们临危不乱,觉得反击、赢得胜利的秘诀吧!
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罗湖区中小学第四届大创客节”中,仙桐学子在其中一个赛项中获得了冠军,然而在比赛中队员和对手在赛场中产生了冲突,李捷老师在赛后和队员进行了一番谈心,队员深刻认识到“以后比赛就算是输,也要堂堂正正的输,而不是和别人产生冲突,不然就算赢了,也不会被别人认可”家长也在赛后发朋友圈说道“特别感谢这两次比赛,一次输了比赛,赢了赞誉;一次赢了比赛,却输了认可。对于孩子来说,这两次经历都是特别珍贵的礼物。人生不是只有比赛,先做人再做事,而做人,首要是保持谦卑。”
仙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课程和社团课程并行发展,让学生不仅在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全面提升,也在日后的生活中找到了自信。学校更是成为了学生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主阵地,真正走好、走稳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为祖国的人工智能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撰文】叶淑萍 王仁宇
【配图】仙桐实验小学供图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