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有些不同,出生于1953年的他早年在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都获得商业成功,50来岁投身电影行业,做过制片人、编剧。2013年,他在浙江省东极岛拍片时听说了这个故事,无法释怀,之后花了三年时间,利用声呐探测技术,独家定位和发现了里斯本丸的海底船骸,随后又历时7年,遍访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寻找事件当事人及其后人,最终将《里斯本丸沉没》搬上了大荧幕。
上述几位“闯入者”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飞跃创造了诸多新产业和庞大的新需求,整个社会也给予了他们更为自由的职业和生活选择,使他们能够踏上追梦圆梦的征途。德国诗人席勒说过:“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无论是饺子、冯骥,还是郭帆、方励,心灵的自由是他们的共同追求。
艺术领域的这群“外来闯入者”能量大得惊人,无论是动画电影、科幻电影、纪录片还是游戏,都可以说做到了极致,让人短期内难以超越。他们就像银幕上那个黑眼圈的三岁小孩,以一己之力,模糊了传统认知中的仙、妖、魔的界限。“非科班”特别是“理科生”艺术家,为什么在艺术领域造就了难以逾越的高峰?这给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又带来什么启示?
启示之一,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由“艺术生”、学院派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现在的电影工业化、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文娱产业之一的网游本身就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而理科生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同时,这些行业内部分工细、团队管理严,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几位“非科班”创作者都是才智过人的“学霸”,跨界投入艺术创作之中后,多年形成的严谨思维、严密逻辑和较真“死磕”的态度,让他们自带独特的眼光、见解和格局,他们对于最新技术的敏锐把握和研究运用,也可能是传统“艺术生”所不及的。
启示之二,“外来闯入者”的成功,也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在文化产业、文娱行业、艺术领域对于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艺术院校的招生是否仍以艺术特长为重?在“艺考”之外是否应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电影学院、戏剧学院能否向更多“学霸”敞开大门?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的艺术课程外,是否应增加不同领域的学科,如科学、技术、人工智能……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启示之三,每个人都可以勇敢地去追寻艺术梦想。在人类所创造的众多物质和精神产品中,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存在。它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人类情感、自由、真理和道德的体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饺子、郭帆、方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艺术创造。念念不忘,终有回响,艺术女神并非遥不可及。不久前公映的文艺片《最后的告别》就是一例,该片的导演、主演、制片人、出品人都曾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保安。导演张中臣老家在安徽农村,他技校毕业后,为追逐电影梦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边当保安边蹭课,随后考入北影继续教育学院学习。《最后的告别》在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了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时下,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一股新兴力量正强势冲击着文娱圈的传统格局。网络文学、微电影、短视频、微短剧都可归入新大众文艺的范畴,在网络平台助力传播下,这些新大众文艺已经成为人们参与文化创造、体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技术的日新月异,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普及,图像编辑、音乐制作和视频剪辑软件,也让创作变得简单易行,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语),在这个时代正在成为现实。
记者:邵宁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