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坚持创新表达 坚定拥抱市场——汉剧活态传承调研

坚持创新表达 坚定拥抱市场——汉剧活态传承调研

admin_qifei 2025-01-17 虚拟现实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为什么喜欢汉剧?”


  “因为好看。”这是青年演员邓诗洁12岁刚学汉剧时的回答。


  现在,25岁的她答得官方,却依旧真诚。她说:“没有人规定‘00后’该是什么样,能过想要的舒服生活就很好。汉剧教会了我用真诚和热情去拥抱戏曲舞台,同样也去拥抱人生舞台。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既然选择了汉剧演员这一职业,那么这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吸引,了解,喜欢,热爱,传承……邓诗洁的经历便是古老汉剧得以新生的具象化体现。


  一批批戏曲新秀初绽舞台,一出出新老剧目唱响江城。在武汉,古戏院、新剧场时常传来咿呀的戏腔、悠扬的民乐,大街小巷、江边码头、地铁学校都可以看到戏曲元素的点缀,“戏到武汉红、角到武汉火”的“戏码头”繁华再现。


  以武汉汉剧院为代表的戏曲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艺术生产水平和汉剧艺术研究能力,加强精品剧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培育推广,坚定延续戏曲文化根脉,多措并举让汉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重振戏曲“大码头”。


  振兴码头 一批剧目重返舞台


  坐落于老汉口里份中的武汉人民剧院,近日又热闹起来。时隔一年多,重回修葺一新的剧院演出,汉剧青年演员邓诗洁既激动又期待。


  她扮上戏装,踩着小脚,就像老师袁忠玉教得那样,手势、眼神、身法、步法和索线无一不有戏,层层递进,完成《翠屏山——醉归》中“三回头”的表演,将潘巧云的人物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是武汉“百戏工程”成果展演的现场,《下河东》《翠屏山》等暌违舞台多年的剧目再度和观众见面。自2020年启动实施以来,“百戏工程”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20出、传统经典剧目录像40出,完成汉剧名家胡和颜、袁忠玉,楚剧名家于盛乐等21位名老艺术家口述戏曲传承经验记录,整理撰写文本十余万字。


  一批濒临失传的剧目得以重返舞台,一批名老艺术家的表演技艺得到活态传承,一批传统剧目影像资料被立体、动态保存……剧场内,不少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们眯着眼睛、打着节拍,摇头晃脑,沉醉其间,拍手叫好,忍不住感叹着“好戏又回来了”。


  光阴流转,经典归来,仿佛穿越回了繁花盛开的“戏码头”。


  业界普遍认为,汉剧兴起于荆襄,至清末发展已相当成熟,旧称楚调、汉调。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众多湖北汉调艺人加入当时盛行的徽班演出,开创了“徽汉合流”的新纪元,国粹京剧由此发轫。此外,汉剧的皮黄腔、中州韵流播到南方,催生了广东汉剧、常德汉剧、闽西汉剧等多个剧种,也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


  清末民初,汉口开埠以后,曲艺之风盛行,南来北往的角儿都来汉口“拜码头”。市场繁荣、群英荟萃,到了1935年,武汉的地区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上海。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何祚欢介绍,武汉戏码头繁盛时,人气最旺的就是位于车站路的人民剧院和民众乐园里的江夏剧场,能容纳上千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的二十五个戏院和游艺场,汉剧就占领了二十个剧场,成为当之无愧的大众娱乐领军戏剧。


坚持创新表达 坚定拥抱市场——汉剧活态传承调研

  “武汉有一句口头禅叫‘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这里的‘一末’‘十杂’指的就是汉剧中的十大行当,可见汉剧对武汉老百姓生活影响之大。”说起汉剧,邓诗洁首先提到的是戏曲与城市的连接。


  得江湖滋润、引五方杂居,这座码头城市走出了众多戏曲名家,都与汉剧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一代宗师谭鑫培,创立京剧谭派,其父谭志道原是汉调艺人;汉剧大师陈伯华15岁即名噪武汉三镇,广育桃李,名满天下;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六次来汉演出,他与陈伯华、豫剧皇后陈素真的《宇宙锋》被并称为“宇宙三锋”,是戏曲史上的一段佳话……


  时至今日,荣光不曾褪去。近年来,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全国汉剧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在武汉轮番上演,名家名团汇聚江城。


  2006年,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汉汉剧院在“研究、保护、传承、展演”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艺术生产水平和汉剧艺术研究能力,尤其在人才培养、剧目创编、戏曲传播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效,大力振兴“武汉戏码头”,再现昔日繁华。


  重视人才 全力托举青年新秀


  “百戏工程”的展演晚会上,年近八旬的汉剧非遗国家级传承人胡和颜,携两代弟子毕巍然、吴思雨共唱《贵妃醉酒》,赢得了满堂掌声,展示出汉剧艺术接续传承的魅力。


  胡和颜说,当年陈伯华大师也经常带着学生同台演出。“她在台上怎么演,我们就在旁边看,才能学到真东西。大师常常说,老师教10遍,不如自己在台上演一遍,多演出、多琢磨才能出戏。”


  胡和颜是第一批参与“百戏工程”的艺术家。2020年至今,她带着几代弟子将剧目仔细梳理,先后传承、录制了《状元媒》《宇宙锋》《三请樊梨花》《秦香莲》等陈派经典代表作,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我快80岁了,想将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传承下去的心愿愈发强烈。我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持续下去,不断挖掘和传承更多的剧目。”她说。


  1985年出生的毕巍然谈起老师教戏,总会感叹老一辈艺术家对戏的痴迷和执着。“胡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不光是声腔技巧,还有情感表达,经常一小段反反复复抠二三十遍。我有时候觉得脑袋不够用了,就拿手机录制整节课,课后我再反复揣摩、反复唱,直到满意。”


  梨园芳菲,香自苦寒。在老师们的倾囊教授和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下,毕巍然他们这批“80后”演员逐步担纲主力、闪耀舞台,比如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王荔、获得湖北戏剧牡丹花大奖的耿丽亚,已为江城戏迷和全国戏曲界所熟知。


  小师妹吴思雨则与邓诗洁一样,是“00后”青年演员的代表。2012年,这批约40名戏曲新苗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班,正式开启学戏生涯。邓诗洁随袁忠玉老师攻习八贴,即花旦,吴思雨随胡和颜老师攻习四旦,即正旦、青衣。


  吴思雨说,第一次上台演出时,因为身高不够裙子太长,只好站在箱子上用裙边遮住,“我感觉手指出去的时候,指尖都在颤抖,什么也顾不上,只记得把东西唱出来,然后就结束了。”


  如今,这位曾被胡和颜老师笑称“胖胖小小”的女孩,经过12年的磨砺,尽管卸掉钗环仍是稚气未脱的模样,登台后却一秒进入大青衣的角色,端庄秀美、华丽婉转。她骄傲又俏皮地表示,“现在长得可高了,有一米六六”,人也变得很坚强,“很久没哭过”。


  学戏很苦,练功压腿、化妆勒头,每一项都可能让小演员们痛得偷偷抹过眼泪。邓诗洁花了近两年时间学跷功,踩着跷鞋已是如履平地,“基本上除了在街上走不穿,其他时间都穿着,就是为了找到感觉,能更自如地运用它”。


  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伴随着老师们宽严相济的教导、同辈间携手并肩的努力,以及自身表演功法的可喜进步,青年演员们迅速成长,在各类艺术活动和大赛中崭露头角。


  武汉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朗说,近年来汉剧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成立了多个戏曲名家工作室,邀请汉剧老艺术家、高级别非遗传承人回来教学,名师带徒、言传身教;还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不同的演员量身定制参加各级别的比赛,以戏带功、以戏促培,让青年人才各有所长、出彩成才。


  在目前汉剧的十大行当中,每个行当在武汉汉剧院都有当家演员。“武汉汉剧院的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10多名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都在以多种形式带学生。”黄朗说。


  2024年,武汉汉剧院联合武汉市艺术学校发布招生简章,面向湖北省招收汉剧学员30人,学费全免,这也是汉剧院时隔12年后重启招生计划。至此,汉剧终于迎来了“10后”更青春的面孔。


  抱团发展 多维提升市场影响


  闲暇时间,邓诗洁和同学们会相约在老汉口散步,看看街巷里的戏曲主题墙绘和戏曲人物铜像,感受市井烟火与古老文化的融合。每周,青年演员们也会抽空去学校和社区,为学生、市民带来科普讲堂和精彩演出。


  戏曲的魅力不再局限于方寸戏台上,开始走向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


  在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与古老的汉剧相遇,听听《柜中缘》《盗仙草》《天官赐福》等折子戏;在武汉博物馆的园林式实景中,跟着“贵妃”一起“穿越”,近距离感受沉浸式汉剧《贵妃醉酒》;人民剧院的汉剧博物馆即将建成,场馆一体化,将成为一个新的城市打卡点……被留住的城市记忆,演绎出了更多精彩的潮流好戏。


  “时代不同,审美不同,汉剧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有了很多新编改良的作品。”邓诗洁欣喜地看到,台下的戏迷们从以“白头发”为主,慢慢变成“黑头发”,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2024年夏天,又一个承载了武汉老戏迷情怀的地方——民众乐园焕新开业。建于1919年的民众乐园曾是与上海大世界、天津劝业场齐名的中国三大娱乐场。从百年前的戏剧风潮,到90年代的时尚风向地标,每一代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


  “得知民众乐园重新开放,院团派了我去演出,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这是能代表武汉戏曲文化底蕴的地标,一定会有很多老戏迷去看,所以我们非常谨慎认真地准备。”“00后”汉剧演员文隽华说。


  演出当天,跟文隽华印象中的传统剧院完全不同。民众乐园中庭区域近千平方米,舞台只占了一小部分,潮流时尚的装饰、多元艺术的设计、创新先锋的舞美,无一不展现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里的融汇与新生。


  “那天观众们非常热情,年轻人居多,二楼都站满了人。”文隽华说,大家的欢呼声就像音乐节一样,很酷、很有活力。她说,还有些人是偶然进来的,期待他们看完可以被吸引,能再次走进剧场爱上汉剧,这也是传播的意义。


  汉剧,从不限于江城一隅。近年来,武汉汉剧院广泛开展与全国各地汉剧院团的交流沟通,加强汉剧曲谱、剧目、绝活等抢救性保护和调研工作,提升对汉剧全域性研究的水平;并加强与各地汉剧团的交流演出,对汉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推广做出积极努力。


  2019年,陈伯华大师百年诞辰之际,首届全国汉剧艺术节举办,来自陕西、湖南、福建、广东、湖北等地的10余个专业汉剧院团带来了22场演出。各院团纷纷感慨,“算是集体回娘家了”,并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保护与传承中国汉剧艺术。


  2021年,第17届中国戏剧节、中宣部全国汉剧艺术研讨会暨汉剧主要流播地区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在武汉举办,武汉已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戏曲演出和交流中心。


  “汉剧的振兴,不能仅仅是武汉汉剧的振兴,我们要站在剧种的高度去发展。汉剧在全国开枝散叶,五省汉剧根出同源,抱团发展是最好的选择。”黄朗说,武汉汉剧院作为“领头羊”,在行当齐全、人员齐备和研究基础等方面有优势,更应该相互帮助,为其他院团提供导演、演员等支持,交流合作、切磋技艺,同气连枝,才能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和地位。


  黄朗认为,还应加强汉剧研究,如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传寅团队正在编纂的《汉剧艺术大典》,为拓展汉剧内涵、推进汉剧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加快推进汉剧保护传承立法,从法律层面给予汉剧大力扶持,推进汉剧与武汉城市发展进程相吻合,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生态圈。(记者 熊翔鹤 熊琦)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坚持创新表达 坚定拥抱市场——汉剧活态传承调研》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檀墩村最新新闻  墨竹最新新闻  鸭溪天桥新闻最新消息  患者指南最新版  双城信息港最新消息  斯太尔最新消息  大兴最新禁毒新闻  上海思威特股票最新消息  前董村新闻最新  宁武交警新闻最新  塞满冰箱最新版本下载  国投公司贵州最新招聘网  万达西双版纳最新消息  丰县工作招聘最新招聘  最新版国产牵引车型号  上海贵阳路动迁最新消息  京沈高速最新消息  fvideo最新版  全国有地铁站吗最新消息  海幻境最新消息  温州制版厂招聘最新  汕头华润物业招聘最新招聘信息  东营建筑最新招聘信息  浙江临海最新招聘信息  阜新摄影师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版lol下路  坑人对话最新版下载  邯郸经开区房价最新消息  龙岩公安钟涛最新消息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