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了我不公正对待第三只猫的后悔之情。
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或者是受人冷落太久,对新来伙伴感到高兴。
5、本文为什么要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和不活泼?
为下文写我误解猫吃了鸟设伏笔,同时也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做了铺垫。
6、把“畏罪潜逃”改为“逃跑”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畏罪潜逃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明了猫知道吃了黄鸟,犯了错误而逃跑。而“逃走”则表达的意思比较平淡,不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7、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这是我的忏悔、内疚、自责。
9、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10、文章的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18.《鸟》梁实秋
一、字词
1、抟扶摇(tuán fú yáo)2、蜷伏(quán fú )3、栅栏(zhà lán)
4、鸟啭(niǎo zhuàn)5、呱呱(gū gū)6、嘹亮(liáo liàng)
7、曳(yè)8、长喙(cháng huì )9、干瘪(gàn biě)
10、丰腴(fēng yú )11、臃肿(yōng zhǒng) 12、倏(shū)
13、迷惘(mí wǎng)14、伫立(zhù lì )15、鸢(yuān)
16、魁梧(kuí wú )17、蓦然(mò rán )18、料峭(liào qiào)
19、战栗(zhàn lì )20、抖擞(dǒu sǒu )21、戟(jǐ)
22、蓑衣(suō yī)23、褴褛(lán lǚ )24、伶仃(líng dīng)
25、烟囱(yān cōng)26、窗棂(chuāng líng)27、鸱枭(chī xiāo)
二、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整体感知
第一层(1-2自然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 -5自然段):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7自然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三、深入梳理
(一)深层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种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白鹭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鸟”。
2.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斑斓、玲珑饱满、细痩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都是褒义词,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
3.从文中找“我爱鸟”的原因。
爱鸟清脆的声音;爱鸟俊俏的形体;爱鸟自由喜悦的生命姿态。
4.前面五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 “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面五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
那么后面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五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6.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二)走进写法
梁实秋的《鸟》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
欣赏:
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球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则太瘦,增-‘分则太肥,那样的浓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验证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睡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哈代“鸟!你连这一个决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四、小结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掌握生字词: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孵(fū):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幼体。
凫(fú):野鸭。
麝(shè)香鸭:一种水鸭,羽毛会散发出近似麝香的香气。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
需索:索取,需求。
神采奕奕(yì):形容精神饱满,容光 焕发。
秃鹰:又名白头海雕,为北美所有,是一种大型猛禽。
鹳(ɡuàn):一种形似白鹤的鸟,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生活在江、湖、池沼的近旁,以鱼虾为食。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一、读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动物哪些可笑的事。
第一件可笑的事验证小水鸭凭声音认领母亲(2-9)
第二件可笑的事是化装撒旦给小穴乌上锡环(10-13)
第三件可笑的事是学鸟叫唤回试图远飞的大鹦鹉“可可”(11-23)
二、重点问题探究
1.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吗?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2.“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这几句话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
一个方面为“可可”的飞行感到骄傲,另一个方面又对它的即将离去恋恋不舍。
3.经历了一番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我到底还是叫了”。揣摩“我”“叫了”之后的心理。
“叫”一方面表明“我”对鹦鹉可可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仍在继续自己的实验,看看能不能改变可可的习惯。可可的反应,让“我”尤其惊喜。这也是“我”的爱心所得到的回报。
4.你从作者身上发现了什么?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么应该认识到科学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打破世俗观念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切需要热爱与爱心,洒脱与旷达的胸怀才能实现。
20.《狼》蒲松龄
【人物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全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 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4、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薪,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10、一狼径去:径去,径直走开
11、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打算、企图。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盖以诱敌:盖,原来是。
17、狼亦黠矣:黠,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
(三)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译为:只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译为:打洞
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一样。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柴草堆中打洞
(五)一词多义
1、敌: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2、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只” )
3.之:
久之,目似瞑(凑足音节,不译)
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西蜀之去南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为学》
4.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
卜者知其旨意(意图)《陈涉世家》
5.前:
狼不敢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六)古今异义词
1、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七)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1、“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2、“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常考点】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一、中心: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综合题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语段(一):阅读课文1——6段。
1、 第1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皇帝的形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写皇帝爱新装的嗜好,刻画了爱慕虚荣、生活奢侈的皇帝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特性”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3、 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的愚蠢无知。
4、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不自信而又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语段(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几段文字从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C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 后来课文又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语段(三):
1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2“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3“这是怎么会会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4于是他点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像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上面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皇帝带领随员看骗子织新衣
2. 文中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一同去看正在织的布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想鉴别一下自己的亲信是否愚蠢,称职,以使巩固其统治。
3. 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4.第3段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采用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慌恐的内心和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5、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自欺欺人。
6.“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答: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
语段(四):
1就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皇帝丑态百出地在街上游行,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相,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
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答: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文段中加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4.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答: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无畏”(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保持无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5、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欣赏】 第1节联想,第2-4节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第1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有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第2节描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你”指代作者,使语气亲切,把读者带入诗所描绘的环境中去。
第3节,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答: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2)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答: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第4节,联想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课文分析】
写作特色: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诗歌的第1节用联想,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又明星由联想到了街灯。诗歌第2.3.4节,都运用了想象。
2.引用传说,寄托向往。诗人没有按民间故事那样写牛郎织女,而是把他们写的很自由,这是因为他希望人间也能出现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后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用词准确,有表现力。
4.节奏和谐,琅琅上口。
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诗中,最多的是想象。想象,是有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人放飞想象,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描写了与黑暗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理想世界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深感失望,表达了作者盼望自由,盼望民主,盼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幸福生活,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歌中的想象有: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如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宇宙的明星。由闪烁的星球幻想“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行游”,这就是想象了。作者正是通过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从人间写到天上,存在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歌中的联想有: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的第2节写道:“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缥缈的空中”写出太空给人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的感觉。这样的情景,诗人才能演绎出“美丽的街市”的想象。为了加强这种想象,诗人用“定然”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因为作者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并且作者对美好与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把原本宽广、波涛汹涌、不可飞过的天河,写成浅浅的、不甚宽广。写出了作者对推翻旧社会的坚定。
全诗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远。在描写天街生活时,作者写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写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全是生活用语,质朴而温馨。“请看那朵流星”,以“朵”形容流星,恰当而传神。一般说,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何用“朵”呢?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似给流星描了一幅画。全使尽管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却刻画出一幅淳朴而平和的生活图景。
【思维训练】
1、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样一幅图景?
答:是温馨而美好的,天街上的人们悠闲而和乐,自由自在,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主旨是什么?结合背景
答:诗人面对的是黑暗的旧中国,因此他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天上的街市是理想中的神奇世界,诗人的感悟是现实社会的,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
4、天上的街市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诗人却反复运用“定然”、“定能够”、“一定”等词语,表示极为肯定的语气,这和想象是否矛盾?简述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用定然”“一定能够”等这些极其肯定的词语,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那“朵”流星用“朵”字有什么好处?
答: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突出了流星像花一般的灿烂美丽。
6、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借想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作者为什么会把天上写得这么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改写的这么美好?
答: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黑暗如漆的现实十分不满,但在人间又无法找到光明、自由、幸福,只能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街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追求。
8.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怀?答: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9.第一节中“闪”字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点” 很有表现力,街灯是在黑暗中亮起来的,是人们使它亮起来的,所以用“点”表现它的出现。“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本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太阳船/吴望尧
【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白昼(zhòu)航线(háng) 镀金(dù) 驶过(shǐ)
闪烁(shuò) 焚起(fén)扯下(chě) 溅起(jiàn)
2、作家作品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生于沪。1946赴台,台湾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等。
3.、关于“太阳”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学探究】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如何依据现实展开想象的?
天空 -------
太阳 ------
云 ------
余晖晚霞 -------
诗人把天空想象成航线,把太阳想象成船,太阳东升西落,想象成船在天空中穿行,把云想象成海岸,太阳落山,余辉晚霞想象成大火,想象合乎情理。
2、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表达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描写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表达对太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3.《女娲造人》袁珂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链接: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十分繁重);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 刘安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