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素有“八百里瀚海,八百里粮仓”之美誉,这个大粮仓能装多少粮食?去年全市粮食生产总量达111.39亿斤,实现“十连增”,增幅9.35%,居全省第一位……
全国粮食增量看吉林,吉林增量看白城,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杂粮杂豆之都”、“东方燕麦之都”、全省水田第一大县镇赉、全省十大产粮大县洮南……粮食,让白城荣膺一个个桂冠。
仲夏时节,几场喜雨过后,鹤乡大地生机盎然,暖风拂过,悠悠碧水,层层稻浪……又是一年瓜果香,又是一年稻谷丰。穿行于鹅黄嫩绿之间,记者捕捉探寻着百亿斤粮食背后的故事。
改地兴水并举 增粮保粮
渠渠清流润万物、泓泓碧水映花红。驻足于引嫩入白工程五家子泵站极目远眺,只见阡陌纵横、沟渠交错,微风吹过,连绵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村庄。蓝天和白云倒映在田里,随着微风轻轻荡漾。水渠里,清凌凌的江水哗啦啦地流淌,让人置身炎炎烈日下也能感到丝丝凉意。
“4月18日,引嫩入白工程渠首白沙滩泵站正式开闸提水,40万亩农田获春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截至6月末,引嫩入白工程渠首白沙滩泵站利用嫩江水资源总量已达1.6亿立方米,为农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生产根本在于耕地,命脉在于水利。今年全市农作物实播面积1732.7万亩,比上年增加84.7万亩。粮食作物实播面积1609.6万亩,比上年增加102.5万亩,比省下达任务多149.9万亩。目前,小麦已经进入小麦收割期;玉米已进入抽雄吐丝期;水稻已进入拔节期;大豆进入扬花期,农作物长势良好。从目前情况看,如果后期无特大自然灾害,今年白城市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针对白城地区‘十年九旱’这一气候特点,白城市一直把水利工程和设施建设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据该人员介绍,一直以来,白城市始终坚持抓粮先抓水,保粮必兴水方略,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河湖连通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不断提高地上水利用率,为粮食生产提供水源保证。目前,全市现有农田灌溉井13万眼,全程灌溉面积1360万亩,全程灌溉率80%。
同时,2014年以来,白城市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通过采取脱硫石膏改良法、硫酸铝改良法、磷石膏改良法、有机硅土调理法、木本泥炭构建法五种模式,实施盐碱地治理,实现新增耕地面积20.82万亩,累计实现粮食增产2.5亿斤。目前,全市可开发未利用地491万亩,其中盐碱地138万亩。在此基础上,全市各地还按照“夯实基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2022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6万亩,已经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1%,预计年底前完成项目工程建设。
良机良法配套 兴粮稳粮
阳光下,洮南市聚宝乡金蟾村昌玲家庭农场的肖玉昌远远地看着自家绿油油的玉米地,一个劲儿地笑。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天天都要站在田埂上看一阵儿、美一阵儿。
“看不够啊……瞅瞅,我家的大苞米长得比别人家的最少高一巴掌。”肖玉昌黑红的脸膛透着喜悦和满足。仔细观察后,记者发现他的地果然与众不同。别人的玉米地有垄,玉米苗之间均匀间隔60厘米左右。肖玉昌的地不是,不但没垄,连玉米苗的间隔也不一样,宽行80、窄行40厘米上下。这一行种玉米,下一行留的是去年收获时没割的玉米秸秆。正在腐烂的秸秆就这么横七竖八地戳在长势茁壮的玉米间,看着有些“扎眼”。
“这些烂秸秆可是宝,我的大苞米比别人强,全靠它了。以前传统的播种方式,需要5道工序,现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一次就可以完成播种。没有这项技术之前,我每年也就能种20多垧地,现在种100垧地还轻轻松松,这项技术养肥了黑土地,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提起保护性耕作的好处,肖玉昌憨憨地笑着说。
2006年,白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并以其抗旱节水、防风固沙、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的综合效应赢得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目前,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由仅有不足几十亩的试验田,到示范初期的500亩,再到现在的676万亩。
“白城市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说,保护性耕作是白城市农业技术上的一大亮点,那么高度农业机械化则是一枝独秀,在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白城市大力开展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持续推进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及智能农机与信息化装备等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烘干仓储、冷链保鲜、智能收获机具、杂粮杂豆收获等农业装备短板,提升农机装备和作业质量。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8.9万台,配套机具达44.5万台套。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3%。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100%,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花生突破了机械化收割的瓶颈,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2%和93.4%。
2021年7月,白城市在全省率先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签订了《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重点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大安、镇赉、洮南、洮北建设6个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重点示范推广水田高产高效种植与稻田养殖、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低产盐碱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退化草地恢复与生产力提升、轻中度退化草地恢复与生产力提升、盐碱湿地“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6种模式,探索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以科技集成促进粮食增产,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此基础上,白城市还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航化作业、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技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积极与中化农业吉林公司合作,在全市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中化MAP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5.74万亩,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收到了良好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提升了粮食品质,在数量和质量层面保障了粮食安全。
脚步铿锵,风乍起,一池春水吹皱。白城在黑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粮丰天下安,把粮食安全紧紧抓在手上,建设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打造全省“千亿斤粮”工程增产主体区,让绵延千年的农业“故事”在鹤乡田野上改写。